查看原文
其他

池州这个村,当年离乡的人又回来了!

池州新闻 2023-10-28

20年前,王祥站在村口望了眼家乡,头也不回地搬离了家乡;20年后,事业有成的王祥主动回迁,在自家荒废多年的宅基地上建起二层楼房,开启了新的生活……在东至县大渡口镇新丰圩村,有过王祥同样搬离经历的曾不下600人。


从搬离到回迁,绕不过一个“水”字。从“水患”到“水利”,从“水兴”到“水美”,这个圩区村庄因水而建,又为水所困,在人与水的较量中,探索出一条人水和谐、因水而兴的“治水”路,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。


▲新丰圩村航拍图


水患:十年八涝,人走地荒


位于东至县大渡口镇东部的新丰圩村,毗邻长江和升金湖,现有1078户、4106人口,耕地9000亩,水产养殖面积2000亩。
“新丰圩作为升金湖的分洪区,曾是一片湖滩地。”据新丰圩村党建指导员姚礼彪介绍,1976年,来自大渡口镇20多个村的4000多人,集体移居新丰圩,沿河而居,被分为河南村、河北村和环河村。移民们在圩内围湖造田,开荒种粮,自力更生。
由于圩区地势低洼,水利设施落后,洪涝灾害频发。据姚礼彪回忆,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的10年里,除了1994年和1997年,其余8年均因内涝近乎绝收。



三年两荒,土地不出庄稼,生产难以自足,一些村民开始搬离这里。“仅1999年,就有四五百人搬离。那些年,大家也没信心发展产业。”姚礼彪说。2004年,三个村子合并成一个村,取名新丰圩村,寄予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。


  但事与愿违。由于水患不断,六分之一的村民搬走,土地大量抛荒,而有意愿承包这些土地的村民,却有心无力。


  由于抛荒的土地分散,且因缺乏有效管理,经年累月中,村里农田灌溉沟渠淤泥堆积,机耕路被侵占,农田毛细血管“血栓”严重。


种粮大户向泽定告诉记者,从1994年开始,他就在村里租地种粮,“那些年,水渠不畅,道路不好,土地分散,我最多只能种40亩地,再多就顾不过来了。”


  规模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。“外患内忧”中,新丰圩村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,规模化进程缓慢。




水利:外防内疏,水落“地”出


水患不绝,村民冬春挑堤、夏秋防汛,饱受洪涝之苦,大家热切期盼依靠“水利”摆脱“水困”。


据姚礼彪回忆,那些年一到汛期,村民齐上阵,上堤防汛、送物料,“在近几年的水利工程建设中,涉及土地、庄稼的纠纷很快就能得到解决,村民都十分支持。”


加固升金湖堤防,改造杨墩站、新河口站……历届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,先后投入4亿余元,对广丰圩防洪排涝设施进行全面提升改造,防洪能力显著提升。


▲新修建的地涵闸
  针对农田水系,2012年起,大渡口镇整合各类资金1300余万元,对新丰圩村分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,共清淤整治7.8千米主干渠,衬砌3.2千米沟渠,建设12.4千米农田道路及产业道路,新建5座总装机120千瓦提水泵站,全村基本农田形成“田成方、路成网、沟相通、渠相连”,确保“涝能排、旱能灌”。


政策暖风纾解了村子的“外患”与“内忧”,也让一些村民放心大胆发展规模化种植。村民胡善明一下子承包了140亩土地,“虽然当时没有大面积种植经验,但是很有信心。”


一亩土地流转费从90年代的35元涨到现在的520元。村民土地收益稳定有保障,土地流转进程加快,全村9000亩耕地,其中8200余亩已实现流转。村里先后成立益农水稻、耕根农机专业合作社,为农户提供产、管、销一条龙服务。“从耕地、播种、施肥到病虫害防治、收割,都是机械化!”向泽定承包的土地也扩大到350余亩。


种粮大户规模种植有了经验,种植效益稳步提升,但亩均效益很快面临瓶颈。“土地高产时,一亩水稻能收900公斤,经过多年耕作,产量一直维持在700公斤左右,种粮大户收益上不去。”姚礼彪告诉记者。


如何增加农田亩均效益?“答案是水!”




水兴:种养结合,稻香鱼肥


“新丰圩最不缺的就是水。”虽是村民的玩笑话,但新丰圩村襟江带湖,有7条古河道贯穿全境。水多成灾,但用好贵如油!


  7月前养小龙虾,7月后种水稻,一亩地收益可从四五百元提高到千元以上。2016年开始,新丰圩村依托丰富水资源,大力推广稻虾轮作,并成立联丰稻渔综合种养专业合作社,吸纳40多户社员,发展综合种养面积5000余亩。“我之前种过水稻、莲子,养过鱼,还是稻虾轮作效益好。”胡善明说。2017年,新丰圩村被评为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。


▲鳜鱼养殖

农业现代化不仅要规模化,还需特色化。“我们村2001年就开始养鳜鱼,不论是技术还是产量,在全县乃至全市都是鳜鱼养殖产业的一面旗帜。”姚礼彪自豪道。新丰圩村现有39户80人从事鳜鱼养殖,养殖面积达到2000亩,这里的鳜鱼已端上全国餐桌。


  池州是中国的鳜鱼之乡,新丰圩村是池州的鳜鱼基地。为加快鳜鱼产业发展,村里合作社为养殖户提供鱼苗采购、成品鱼销售、养殖技术培训等综合性服务。“一条鳜鱼养殖成本是22元到25元,一亩池塘按1000尾投放,收益至少5000元以上。”鳜鱼养殖户陈忠平告诉记者,他承包的50亩池塘一年收益十几万不在话下。


当前,面对鳜鱼养殖面积无法扩增问题,新丰圩村要想扩大总量唯有提高亩产。“今年我们将在市县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的支持下,尝试一亩塘投放2000尾,通过技术突破,实现亩均产量从1000斤提高到2000斤。”姚礼彪信心满满。



养鱼先活水。2022年,新丰圩村投入424万元,完成760亩池塘标准化改造和1000余亩池塘尾水治理,为亩产效益提升提供了基础支撑。


  据了解,去年以来,受疫情影响,鳜鱼市场价格低迷,全村目前仍有近10万斤鳜鱼存塘,待价而沽。为帮助养殖户降低成本、规避风险,新丰圩村围绕产业链延伸,积极打造鳜鱼产业园,加快建设成品鳜鱼分拣中心、冷链加工仓储及鳜鱼苗种人工繁育基地,做强做优鳜鱼产业。
  2020年,新丰圩村鳜鱼、小龙虾年产量均突破百万斤,生产销售优质稻米700余万斤。2021年,全村稻渔产业产值达到7000余万元。
  “经过20个年头的‘治水’,我们村有了产业支撑,村集体经济迅速壮大。”新丰圩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汪克文告诉记者,2022年,通过村集体标准化池塘出租、荒废滩涂地返租倒包等方式,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2万元。




水美:梦里水乡,宜业宜居


“村集体经济壮大了,要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。”汪克文说。新丰圩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上日程。从哪里下手?答案还是水!


▲南闸河改造前后对比

  

不同于其他村子,蜿蜒的河道是新丰圩村独有的自然风貌。为方便生产生活,村民习惯依河而居。这些年,由于河道淤积萎缩、水生态恶化等问题突出,带给村民的困扰多于方便。“过去河两边杂草丛生,河水几乎断流。天气一热,蚊虫乱飞。”家住六渡河边的村民孔德丰告诉记者。水里出问题,根子在岸上。2021年以来,新丰圩村结合省级美丽乡村建设,建成1座日处理能力100吨污水处理站,铺设7000多米污水管网,实现中心村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,“我们已分批完成全村80%农户改厕,今年将实现全覆盖。”汪克文说。该村对六渡河、南闸河等4条河道进行清淤,并围绕“水美乡村”主题,修建古河公园、休闲步道、文化广场、休闲亭等景点。如今,河边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。



  乱堆乱放没了,垃圾乱扔少了,庭院花草多了……环境的大步改善正春风化雨般改变着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。“未来一段时期,我们还将结合省级美丽乡村二期建设、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等,对长河等3条河道进行整治提升,让村里的古河道水清岸绿、河畅景美,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‘水’的作用。”汪克文说。该村正在积极申报安徽省乡村旅游“精品主题村”。
  水活了,河畅了,岸绿了,景美了,不少早年搬走的村民陆续迁回来、建新房,规划新生活,“过几年,我准备回家乡发展农业产业。”王祥说。



池州市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:陆寒芳

编辑:齐蕾  徐雯     审稿:姚成润       监制:潘治平


公益广告展播


大家都在读:

还没到“五一”,池州就已经“热”了!|最高32℃!池州迎来火箭式升温!接下来……|池州这位“90后”小伙,辞掉工作回家照顾瘫痪父亲|大学生“旅游特种兵”是这样游池州的!|五一去哪里玩?池州A级景区最新名单来啦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